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功能

使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传输
网络层提供服务,把IP分组封装成帧
物理链路:传输介质(0层)+物理层(1层),实现了相邻节点的物理链路
逻辑链路(数据链路):数据链路层需要基于物理链路,实现相邻节点间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组帧(封装成帧)

  1. 帧丢失 收到 124
  2. 帧重复 收到 12334
  3. 帧失序 收到 1324
    流量控制:让发送方发送帧别太快,防止接收方来不及接收
    介质(物理传输介质)访问控制

组帧

主要问题

  1. 帧定界
  2. 透明传输
    解决方法
定长计数字段 帧的数据部分
1字节 6字节
控制字符 SOH 帧的数据部分 控制字符EOT
1字节 6字节 1字节

差错控制

目标:发现并解决帧内部的位错误

检错编码

校验位/冗余位 有效信息位
1位 n位

奇校验:整个校验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个
偶校验:整个校验码中1的个数为偶数个

使用异或运算进行实现

缺点:有偶数个bit位发生错误,就检测不出来

信息位 校验位
K位 R位
生成多项式:G(x)=axn+bxn1+cxn2+...+px1+qx0
其中系数为0(这一项不存在)或1
校验位取决于最高项的次数n,计算(构造)CRC码校验位(它自己)时全部补0
校验码(除数)取决于每一位的系数 (abcd..pq)这一串二进制数

使用模2除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的余数位数只比校验码少一位,把这个余数作为校验位

若生成多项式选择得当,且2R>K+R+1,则CRC码可纠正一位错,但通常都是几千个信息位加上几个校验位,通常只用来检错,实际上有纠错能力

纠错编码

第四章 网络层


408大纲

网络层功能

异构网络互联
路由与转发
路由:各个路由器互相配合,规划ip数据报的最佳转发路径
转发:一台路由器,根据自己的转发表,将收到的IP数据从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
拥塞控制
拥塞:网络上出现过量分组,超负荷,引起网络性能下降
控制方法:

IPv4

ip数据报结构
Pasted image 20250309182302.png

IP数据报可变部分

字段名 说明
可选字段(0-40B) 可变长度,用于扩展功能
填充 补齐首部长度为4字节的整数倍

IP数据报整体结构

组成部分 内容
首部 固定部分(20B) + 可变部分(0-40B)
数据部分 上层协议传输的实际数据

分片

最初IP分类方式 1981年
由于当时只有政府学校军队会使用互联网。地址位数只设计了32bit
在那个年代每个主机,每个路由器接口被分配的ip地址都是唯一的
分类

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

把一个地址段划分为多个子网,提高了ip地址的利用率
划分前:网络号 主机号 主机,每个路由器的接口只需要配置 ip地址和网关
划分后: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主机,每个路由器的接口需要配置 ip地址 网关 和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用于判断划分子网后目的地址和子网掩码是否属于同一网络
原理:子网掩码和ip地址按位相与得到网络号和子网号,全一相与等于本身,全零的相与等于0.
如果路由器不支持子网掩码,则会路由器使用默认的子网掩码进行运算,兼容了老路由器
路由器转发表中,如果所有表项都不匹配,则使用默认路由转发
另外一种表示方法CIDR记法:ip/子网掩码全1的位数

无分类编址CIDR

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1993年推出,用于提高ip地址利用率

1993年推出,用于提高ip地址利用率

路由聚合

如果路由表项转发接口相同,部分网络前缀也相同,可以把这几个表项聚合成一条,可以减少路由表的大小,查询速度更快,这种地址的聚合称为路由聚合,也称构成超网
可能会引入不存在的地址 (超网中没有分配给主机的ip地址)也会被转发

最长前缀匹配原则:路由聚合可能会导致多个表项都能够匹配成功,匹配路由表中能匹配的前缀最长的

网络地址转换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1994年 IP地址即将枯竭
引入了端口号的概念 传输层 端到端通信
让局域网内的多台主机共享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

私有ip地址:

现在的家用路由器集成了:路由器,交换机,无线ap, NAT功能

地址解析协议 ARP

用于查询网络中<ip地址,Mac地址>的映射关系,感觉对数据链路层不熟悉,去看数据链路层